行业新闻
108㎡折衷主义美学:深圳夫妻的旅行记忆与跨代共居哲学
当生活的居所不再只关注居住本身,我们赋予家的意义便更凸显出来,“既能安放日常,又能收藏热爱”让更多人找到空间个性化的基调。
两人平时就很热爱旅行,这套折衷主义的空间作为第二居所,更关键的需求,在于满足两代共居的功能性,成为展示人生经历、承载家庭互动的场域,也更是放松身心、沉淀自我的“生活留白地”。
改造中,设计师通过空间重构、材质对话与人文融合,让空间既装得下世界的多元,又容得下家的温度,还原了最真实的居家状态。
原户型为传统小三房,布局不合理且光线受到阻隔,设计师通过四大改造实现空间的重生:
1、只保留两间卧室,拆除客厅与卧室隔墙,新增多功能房,以可开合折叠窗增强各空间联系,同时将客厅最大化;
2、用两扇玻璃门将南侧光线引入走廊,结合原建筑外立面的玻璃幕墙材质,让原本“昏昏沉沉”的走廊更加通透;
3、餐厅挪移至阳台边,搭配两扇推拉门,满足户外用餐需求;厨房中心置入岛台,重构操作动线、空间由南向北形成四层递进关系,模糊区域边界,强化家庭互动的视线与动线穿透。
客厅是整个空间的“精神枢纽”,设计师不强调统一风格,追求有层次的共存,让材质的碰撞与藏品的陈列共同讲述屋主的生活故事。
将接连客厅的卧室墙体拆除,以可开合的折叠窗替代,空间经过重新规划变得更为通透,拥有自由的呼吸感,也让阳光恣意洒入。
“视觉触感”的灵魂,藏在屋主旅行带回的藏品里。沙发上随意散落的摩洛哥抱枕,墙上的波西米亚风挂饰,以及非洲手绘泥染布条,彼此之间形成跨地域的呼应与融合。这些物件没有刻意的摆放逻辑,却像主人的“老熟人”,在空间里与人产生自然的眼神交流。
客厅墙面是最直观的“材质剧场”,大面积不锈钢柜体与清水混凝土预制板并置,形成鲜明对比,冷冽光滑与粗犷质朴两种质感,在自然光下呈现出奇妙的平衡。阳光进入室内,经不锈钢柜体二次反射,让空间随时间产生细腻的情绪变化。
原餐厅被挪移到阳台边上,并用两大扇推拉门区隔空间,可以自由开合,满足屋主对户外用餐的热爱与偏好。
阳光透过百叶窗留下斑驳的印迹,微风带着室外的清新气息穿堂而过,家人围坐在此,或是享用一顿悠闲的早餐,伴着晨光开启新的一天;或是在傍晚时分,看夕阳为天空染上绚烂的色彩,感受着家的温暖与自然的惬意相互交融,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生活的诗意。
设计师充分考虑到屋主的喜好品位与日常习惯,以生活场景为重点,重新思考整个空间的动线。厨房中心区域置入岛台,不仅优化了洗、切、炒的操作动线,更成为家庭互动的交点,三人间的对话无需刻意拔高音量,便能自然流转。
材质的呼应与区隔在这里体现得尤为精妙。厨房地面采用浅灰色地砖,与客厅地板自然划分区域,却又在色调上保持和谐的观感。
岛台台面选用白色大理石,搭配烤漆亮面的卡其黄柜体,一冷一暖的碰撞让操作区既显干净利落,又不失生活温度。餐边柜延续了客厅的不锈钢,却在柜内做了木饰面内衬,再配以具有光泽感的大理石,材质的比例得到精准平衡。
这个家的关键词,是温润与对比。设计师通过不同元素的碰撞与调和,让空间既保持着柔和的气场,又因层次差异产生微妙的张力,让人置身其中时能感受到情绪的自然起伏,让折衷主义的表达不止于形式,更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
作为屋主居家办公的主要场所,多功能房的设计核心是平衡私密性与互动性,屋主希望在家中的各个角落都能与家人辐射关联到,设计师将原卧室墙体拆除,替换为折叠窗与偏轴门的组合,让空间拥有极强的灵活性。
窗子关闭时,书桌区升级为独立的工作空间,键盘敲击声、视频会议的对话不会打扰客厅;打开时,2.3米长的横向书桌与客厅形成连贯动线,孩子跑过来送一块点心,或是家人倚在窗边聊几句近况,互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两扇天地轴长虹玻璃门,改善了走廊原本的晦暗情况,也是小天地的入口,就像是任意门一般,将生活引向不同的形态,拥抱同样的精彩。
书柜墙是多功能房的点睛之笔,手工砖拼接的设计呈现出高级质感,深深浅浅的褐色自然渐变,表面的细微色差与肌理,恰好衬托出屋主收藏的艺术品。金属与实木搁架交替排列,既满足书籍与藏品的收纳需求,又营造出安静却不沉闷的氛围。
作为休憩空间,卧室延续了整体的设计语言,却在尺度与材质处理上更显柔和。设计师保留了两间卧室,均以“静谧”为核心,同时在细节之处反复雕琢,达成极简的美感。
卧室墙面与顶面处理采取大面积留白的形式,为休憩需求留有充分余地,同时以框线勾勒,打破单一颜色带来的单调,让空间于简洁之中藏有一丝优雅气质。
以软装为空间注入色彩,红色的热烈、鹅黄的温暖、牛仔蓝的沉静,如同屋主旅途中收集的不同风景,在空间中各自绽放又相互映衬,既让视觉触感更为丰富,也让家的氛围在色彩的流动中,始终透着包容与活力。
这套108㎡的住宅,最终呈现的不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落地。当不锈钢的冷冽与混凝土的粗犷相遇,当摩洛哥的色彩与非洲的图腾共处,当推拉门的开合切换着室内外的场景——设计的巧思,最终回归到人的需求。在这样的第二居所中,材质是骨架,光影是呼吸,而那些穿越世界的记忆,则是家的灵魂,与居住者共同生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