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上海这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你去过了吗?
公共文化空间如何彰显高品质生活、赋能高质量发展?近日,“2023年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获奖名单正式揭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覆盖基层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商圈文化空间、文博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美丽乡村文化空间六个单元,旨在为全国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发掘并树立一批样板案例,为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积蓄“设计力量”。
2023年,共有来自20个省级行政区的148个市及10个自治州的2684个空间参赛,其中2507个空间通过预审。经过专家初评、复评和终评,最终产生“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20个、“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109个、“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212个、“优秀运营奖”15个、“网络人气奖”46个。
作为世博文化公园中独具江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园中园,申园总占地达5公顷,园内掇山理水、筑房建桥,总体规划形成北山、南水、东园、西苑的空间布局,山环水抱之中的建筑群落呈现明清时期江南传统园林风格。在现代时空里,营造一座经典的江南园林,表现江南之态,传达江南之魂。
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是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于2022年初正式开馆。这是一座建筑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枕河而建的庭院式建筑,超越传统群文场馆的“小空间”“小教室”局限,代之以大体量、高灵活、多功能的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功能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引领平台。
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地处陆家嘴金融城,其为海派经典石库门建筑外观,中式传统三进院落,致力于成为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平台。在传承和创新海派文化资源的同时,纪念馆联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创产业,通过普及文化活动及公共教育,切实增强市民文化归属感。
EKA•天物所在地块的历史可追溯至1869年的旧海关浦东工厂,后于1992年成立上海航海仪器总厂,成为上海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的经历者和见证者。通过城市更新,昔日老厂房地块华丽蜕变为艺术街区。以其“网红”特质,EKA•天物还获“网络人气奖”。
星梦停车棚原为陆家嘴老旧小区东昌新村内的一座普通停车棚。居民区以综合整新为契机,联合专业力量将众多艺术展览、论坛活动送进停车棚,在日常管理上则交由居民志愿者负责,助力艺术进社区与社会大美育。作为社区自治的典型案例,星梦停车棚还获“优秀运营奖”。
坐落在“上海第一花园马路”新华路的上海影城SHO,被英式、西班⽛式等不同⻛格的百余栋花园洋房包围,⻅证着上海风情与文化历史。作为上海第一家五星级影院,2023上海影城SHO已焕新升级为全球电影艺术创新策源地,给观众带来更多“美”的体验。焕新后的上海影城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多维度”的空间焕新,以电影为核心打造融合艺术、文化、娱乐、时尚的多元生态圈。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是由上海市新华路街道引领并发起,社会组织大鱼营造具体负责筹款、运营并开展社造活动的共创空间。这里通过全过程参与的策划、设计、改造、运营,打造为激发本地居民交流协作、参与社区共治的“美好生活共创平台”,也是培育全国社造人才,助力各地社造土壤与地方创生的共学场。
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位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长宁非遗保护中心)内北楼1楼。书房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以长宁非遗内容数字化阅读体验出发,打造一套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书房体验服务系统,为全市读者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特色主题阅读与研究空间。
武夷路305弄原为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塑料厂宿舍楼,后成为公租房,但由于年久失修原居民已迁出、成为危房急需抢修改造。通过城市微更新,激活老建筑赋予其新的生命,将艺术带入社区、融于生活,活化了老里弄街区,成为里弄里的文化新天地、跨界文化艺术空间和武夷路城市更新的亮点。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位于普陀区长风商务区,北邻长风公园,南望苏州河畔。微微起拱的建筑犹如一拱虹桥,融于城市绿地之中。围绕国内儿童分级阅读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孩子成长特点和图书馆分类原则,借阅区按照幼儿-儿童-青少年的方式,逐层上升,寓意孩子们从幼年走向成年,从大地走向天空。
大洋晶典·天安千树致力于成为上海潮流艺术新地标,旨在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将艺术带入日常,也让商业为艺术再赋能。在传统艺术机构之外,千树在全新的场域让作品与观众产生更多元的互动形式、更易理解的文化内涵,实现艺术人人可及。
龙华广场巧妙融合了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形成了龙陵前广场、塔院广场、市民广场三大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2023年,龙华广场再度升级,地下塔影空间同步启幕,成为市民新的热门打卡地。这一空间隐于塔影广场的水域之下,不仅藏书丰富,还提供了休闲阅读的场所,为市民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位于永嘉路386弄10号,单层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项目源于几个建筑师共同发起的“城市旮旯计划”。将一个挤在两幢3层旧式花园洋房的城市夹缝空间(原为工人宿舍)改造成为未来供青年人共享的公共活动及住宿场所,本项目入选了2023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展示项目。
乐山社区的街道空间围绕着“可以被阅读的围墙”“可以歇脚指路的街角”“可以玩耍的街头雕塑”与“可以休憩聊天的车站”等主题,主动挖掘街道两侧的存量空间进行功能的改造与空间优化,打造出在视觉上有特点、在色彩上相和谐、在功能上更实用的街区文化空间。
大理石大厦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标志性建筑,于1924年建成,因其建材使用了大量从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故以“大理石大厦”著称中外。1989年,大理石大厦被评为上海市近代文物保护建筑,201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大理石大厦经过修缮后重新启用,金色宫殿里再次洋溢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华山263老字号品牌馆汇聚了沪上222家老字号品牌,经过数月升级改造,整个老字号品牌馆的公共空间打破了内外的边界。在二期设计中,设计团队引入“光明潮”的理念,令整个场馆的功能从办公向展览展示转变,空间感更加开放通透。同时引进了众多先进数字化技术,令人沉浸其中,聆听一段段百年老字号的“上海故事”。
青藤美术馆是虹口文旅局及民政局管理及指导下的民营美术馆。立足于传统与当代相结合,追求全新的艺术视点与表达。聚焦新媒体、雕塑、建筑、装置艺术,全面呈现多维度综合体验。
嘉定区图书馆南翔镇东社区分馆位于南翔镇仲秋路168号,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藏书2.7万册,其中少儿7000余册,成人20000余册,座位120多个,建筑风格以现代简约为主。设计灵感来自江南园林,通过“漏”“透”形成互动空间,并且具备“园中看石”和“石里看园”两种观看方式。
位于南宋嘉定建县后栅桥集市之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栅桥公园内,与树龄730余年的古银杏树相伴,是嘉定区首个建立在公园内的街镇图书馆。以海派风格和科技创新为主题,为全年龄段的读者提供一个沉浸式的海派阅读空间。形成艺趣坊、悦课堂、春天里的集市等特色品牌项目,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也让书香飘满真新。
新河镇社区文化分中心于2020年年初改建完成并对外开放。二号楼外原有一个10米高的烟囱,设计时这个烟囱成为了场地中心标志物,围绕着烟囱建立了一个圆形的环廊,串联起三栋不同朝向的原有建筑,中心还围成了一个景观庭院。这样一个有颜值、有内涵的“精神港湾”,是附近村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布布瀛非遗生活馆是集土布文创设计室、手工制作体验室、土布纺纱织布展示室、文创产品展示室、汉服体验馆、休闲洽谈室等为一体的崇明土布文创手工制作体验基地。为了保护崇明土布技艺,同时为了让市民游客都能领会到土布的魅力,布布瀛非遗生活馆将这些富含古意的土布与充满新意的设计融为一体,土布旗袍、土布抱枕、土布相关文创产品应运而生。
资料综合自上海长宁文旅、徐汇文旅、浦东发布、静安文旅、上海普陀文旅、爱赏嘉定、上海崇明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